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服务正文

房地产开发勿忘配套设施建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5-02 浏览次数:54
  李光一:这两天有两条民生的新闻引起了上海公众的关注,一条新闻是上海解放后最早的工人新村——曹杨新村迎来了60岁的生日。大家开始关注,解放以后政府怎么样解决中低收入的居住问题。还有一个是民生话题,市中心的有一些地段的公办小学今年招收有本地户口的小学生已经招不满了。但是上海的很多民办小学,或者是办得特别好的小学,已经到了要摇号才能进小学的地步,即便买了这个小学周边的学区房也没有用。一方面本地生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本地生源又充足到要摇号进小学,比考大学还要难。上海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我为什么把这两条新闻放在一块思考呢?
  
  房子好却缺少好的配套成不了“上只角”
  
  李光一:实际上上海的曹杨新村,政府当年在普陀区划了一块地出来,主要是解决当时生产第一线的劳模和骨干的居住问题,政府出面造一到三层的公房。这种公房和其他当时工人居住的地方有两个不同:第一,它是集中居住的地方,除了让工人分到房子以外,没有其他人居住的;第二,它给住户配上了公用的卫生间,当时还没有煤气,是合用厨房和卫生间的。这在当时的上海居住条件算比较好的了,因为当时在上海石库门之类的房子,卫生间一定是没有的。我记得以前上海老的南市区除了一两个弄堂有卫生间之外,整个南市区都在用马桶。所以当时有了这个工人新村后,确实改变了上海的生产工人,或者说收入不高人群居住的状况。
  
  但是,大家后来发现,在上海的居住区中有“上只角”和“下只角”的概念。凡是工人新村的地方,没有被列入到“上只角”的,因为工人新村只解决居住的问题。上海的“上只角”和“下只角”是怎么分的呢?它是按照商业网点、教育、医院等配套设施来分的。城市里生活和农村不一样的,在上海生活要有很多配套设施,工人新村周边的配套一般都弱一点,因为它们分布在上海比较边缘的地方。即便是60年代上海市委领导带头住到工人新村中去,但是因为没有很好的设施配套,没有坚持多长时间,市委领导依然回到了康平路。
  
  衡量一个地方适不适合居住,除了解决居住问题以外,更重要的还要解决配套的问题。到今天,曹杨新村的房价也变得非常贵了,但是我始终认为它还有不足,比如说它周边就没有一家特别好的医院,也没有特别好的商业中心,更没有买奢侈品的地方,给人的感觉它即便过了这么多年和淮海路,和传统意义的豪宅相比还是有不足。
  
  所以今天的公办小学,为什么一个地方招不满,某些地方会人满为患,实际上它也有历史原因造成的。从这个角度出发,我看了看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上海有一个地方改善是比较大的,这就是田林地区。田林地区为什么改善比较大呢,它至少有两个资源,一个是上海最好的中学之一的位育中学在这里开办了西南位育,另外第六人民医院也在那里开设了医院。同样,和田林同时建造的位于上海虹口区的大型小区曲阳新村,虽然现在房价也很高,但从号召力和居住的方便性来说,我相信田林地区已经自成一体了。
  
  建造宜居小区吸引城市人才
  
  李光一:现在在解决公租房、廉租房,为低收入人群建筑房子的同时,一定要把建设公共设施考虑在里面。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这群人是受益比较晚的一批,因为他们没有能力买商品房,政府能不能把最好的教育资源,最好的医院造在他们附近?我们今天纪念上海第一批的工人新村度过了60周岁,但是我们还要思考,这个地方是不是成为了上海最宜居的地方,它有没有一流的医院,一流的学校,一流的商业的设施,它是不是上海最好的地标之一。
  
  倒过来再看,上海改革开放30年来出现了两个豪宅集中却又比较偏远的地方,一个叫做张江地区,一个叫古北地区。这两个地方原来除了农田之外,什么都没有,为什么它要比我们从50年代耕耘到今天的小区认知度更高,最主要是除了居住之外,还有公共的设施和资源。从这个角度出发,某些地方的小学招不满,说明这个地方的房价一定会下跌,这个地方的人群已经在往外走,这应当引起做投资和买房子的人的思考。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